北京发布96项地方标准,涉自动驾驶、物业服务等多领域
为贯彻《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推动落实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建设首都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近日,本市发布96项地方标准,其中首次制定69项,修订27项。本批发布重点标准情况如下:
一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制定《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是京津冀三地协同制定卫生标准中首个健康体检领域标准。该标准规范了京津冀区域内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服务的质量控制基本要求、结构质量、过程质量以及结果质量等要求。标准聚焦健康体检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对场地、人员、设备的具体配置及质控体系运行原则、业务制度制修订及执行、日常质控频次及整改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检前-检中-检后全流程质控覆盖,强调健康体检报告审核管理,强调重要异常结果的及时处置。标准发布实施后,将实现三地同质同标,有效提高京津冀区域健康体检服务质量与安全性,增强健康体检与管理产业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二是助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制定《自动驾驶地图数据交换及服务接口规范》,规定了自动驾驶地图数据交换的基本要求、数据交换及服务主体和模式、数据交换要求。标准的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自动驾驶地图数据服务共享标准空白,助力构建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标准体系,实现不同图商、车企、用户间数据高效共享。
制定《信息安全技术 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与评估要求》,是本市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领域首个地方标准。标准从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等方面,提出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增强型安全保护与评估要求。例如:明确对业务连续性要求较高的,应采用至少两条不同运营商的通信线路,并实现通信线路的故障实时检测和链路自动切换。数据安全管理方面,应采用加密、脱敏、去标识化等技术手段保护个人敏感信息安全。标准发布实施后,有利于提升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水平,助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支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制定《清洁生产协同审核技术导则》,一方面创新清洁生产审核机制,构建“多个行业企业协同审核,梳理行业共性问题,提出行业共性方案,提升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整体水平”的新型模式,显著提升审核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和企业负担,助力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另一方面,建立同行业企业横向对标机制,引导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优化,在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关键指标上实现“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标准的发布实施,将助力形成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动态优化机制,加速先进技术应用和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行业绿色竞争力。
修订《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一方面,落实“将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电力线缆入固定车位纳入新建住宅配建要求”,强化新建住宅项目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居住区充电设施配建方案,确保符合安全要求的停车位具备直接装表接电条件。另一方面,根据交通出行场景特征的差异化,优化了办公、商业、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分类配建要求,更新了直接建设充电设施的停车位比例,使充电特征与出行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互相匹配,促进停车资源和充电设施的高效利用。此外,基于近年来快充和超充设备发展趋势,提出了快充、超充的规划选址、消防设计要求。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进一步规范、引导和推动本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是服务大型活动保障。制定《大型活动医疗保障通用要求》,是全国首个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地方标准,对承担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工作医院的基本要求、活动现场医疗保障、院内医疗保障、持续改进等内容进行规范,如承担医疗保障工作的人员,活动现场医疗风险,活动现场医疗保障运行,转运至医院内的医疗保障措施等方面。该标准的发布将对提升本市大型活动医疗保障能力,确保保障工作全面有序,并推动全国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工作建设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制定《大型活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明确了主办(承办)单位、食品供应企业以及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分工。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管理中,明确了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并强调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卫生要求。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本市大型活动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更加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指导,进一步压实主办(承办)单位、食品供应企业等各方主体责任,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饮食保障。
五是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修订《住宅物业服务标准》,详细规定了物业服务企业应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标准,涵盖综合服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房屋及设施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绿化管理、秩序维护管理、风险管控及突发事件、服务创新与信息技术等方面。同时,该标准创新设置了刚性指标不分级,柔性指标分三级的方式,业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实现服务差异化和个性化。此外,该标准从效果和频次两个方向设置要求,让物业使用人能够真切感受到物业企业规范服务的价值,化解因物业服务质量问题和费用认知差异所引起的矛盾纠纷,促进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发展,做好群众身边“关键小事”。
制定《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服务规范 市场监管领域》,是全国首个针对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服务的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服务的基本要求、调解范围、服务流程与要求、司法衔接服务等内容,在确认调解方式、申请回避、制作调解协议书、终止调解、调解记录等调解服务流程方面进一步细化要求,其中在“服务流程与要求”部分,明确“涉及不同行业领域、涉群体性等复杂消费纠纷的,调解时宜与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等进行会商”,进一步促进部门协同配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司法衔接服务”部分,借鉴房山区消费领域纠纷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增加了现场调解环节中的司法确认内容。标准的出台将有效规范市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调解服务效率,促进提升服务型执法水平,同时为本市其他部门制定本领域内投诉调解服务标准提供参考,共同优化本市消费环境。
六是支撑韧性城市建设。制定《社区韧性压力测试技术导则 城镇内涝》,首次将“韧性压力测试”理念引入社区内涝防治,通过给出城镇内涝场景下韧性压力测试“资料收集-场景设计-模型构建-韧性计算-报告编写”全流程技术框架,为城镇内涝社区韧性压力测试提供了相关信息和指导。其核心亮点包括:一是全场景模拟,提高分析结果适用性。基于地理信息和降雨积水数据,设置不同降雨历时、强度和雨型,构建符合测试区域实际情况的分析模型。二是创新韧性计算方法,提高精细分析水平。以未淹没面积占比为韧性表征指标,提出韧性指标变化曲线绘制方法和韧性压力测试分值计算方法。三是“测改结合”闭环管理,科学提升社区韧性。根据测试结果,挖掘内涝情景社区韧性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韧性提升措施建议,提高社区单元“精准施策”水平。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北京在韧性城市建设领域迈出创新性一步,为全国社区内涝韧性提升提供“首都样板”。
制定《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平急转换技术要求 中小学校》,明确了进行平急转换的中小学校,在不影响日常教学功能的前提下,按照适宜的级别类型,优先改造成室内型避难场所;在日常教学期间若遇突发事件需应急避难,应优先保障本校师生的避难需求;而在假期或学生不在校时,若发生紧急情况,学校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向社会公众开放。该标准的发布,是本市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将推动中小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中小学校平急转换提供技术依据,助推本市室内应急避难资源“平急两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