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网购】理性网购,警惕虚假宣传陷阱!
近期,“老人网购29元代步车,取件仅巴掌大”和“网购100个垃圾袋到手仅38个”等等事件引发热议,暴露出网络消费中虚假宣传的顽疾。
河南郑州的老人误将模型车当作代步车购买,反映商家利用低价与模糊描述误导消费者;而垃圾袋、棉签等日用品“缺斤少两”现象频发,更揭示部分商家以“赌概率”心态克扣商品数量,将消费者权益视为儿戏。
该种行为触发了哪些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经营者应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信息,禁止虚假宣传。商家以模型冒充代步车、标注100个垃圾袋仅发38个,均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要求广告内容真实、清晰,不得误导消费者。商家不得使用模糊单位或夸大商品功能(如“代步车”实为模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权益,涉事商家需承担相应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明确电商经营者需准确披露商品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商品实际数量与标注差异不得超过1%。垃圾袋短缺62%、棉签少发24%等案例远超法定误差范围。
平台应履行哪些责任?
严格准入审核
平台需核实商家资质,杜绝无证经营。对频繁违规的商家应限制入驻或清退。
动态监管机制
通过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监测商品描述与实物差异,对“缺斤少两”高发品类(日用品、低价商品)加强抽检。
透明信用体系
公示商家投诉率、处罚记录,帮助消费者甄别风险店铺。
高效维权通道
简化投诉流程,降低消费者举证难度。对欺诈商家实施冻结账户、下架商品等处罚。
消费者应理性网购,警惕虚假宣传陷阱!
细读商品详情
重点关注规格参数、单位定义(如“抽”与“张”)、退换政策,警惕“文字游戏”。
保留证据链
下单时截图商品页面,收货时录制开箱视频,留存聊天记录与物流信息,以便维权举证。
慎选低价商品
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保持警惕,理性判断“低价”是否合理。
善用平台机制
优先选择信誉高、评价真实的店铺;遇纠纷时通过平台客服、12315、消协等多渠道投诉。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