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与安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助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市场综合监管部门职能优势,提高主动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能力,积极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助力将北京市打造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标准规范引领数字技术发展
成立数字经济标委会,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为突出标准化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统一管理、北京市经信局分工管理和指导下,20余家委员单位共同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以“数字经济”为工作领域的地方标准化非法人技术组织——北京市数字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委会将进一步强化北京市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支撑力量,推动形成以标准引领数字经济全面规范化发展的新格局。
实施财政资金补助,支持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公布2022年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项目,对105家单位的144个项目给予1500万元资金支持。其中,信息技术安全、物联网、网联汽车、无人机、卫星通信技术、云计算等高精尖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补助项目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引导科技含量高、引领力强的企业通过标准化手段提升竞争力、引领力,服务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科技手段赋能监管服务创新
建设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形成“1+6+N”框架。在全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务的顶层设计下,按照“全市、综合、应用”的整体定位和“共性统建、个性分建、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搭建风险评估、信用评估、分级分类、协同监管、场景应用、效能评估等6个中心,形成“1+6+N”(一码检查、六大中心、N个场景)的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框架。未来,北京市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将全面支撑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企业实现自动分类、动态调整,实现分类成果共享运用。
丰富数字服务供给,深化主体登记智慧网办。持续丰富“e窗通”平台集成化数字服务供给,实现开办、变更、注销全流程“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推广变更登记电子化、无介质办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实现“不用章、不缴照”全流程无纸化办理。截至12月底,85余万户企业通过全程电子化办理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超95%,“一网通办”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全程电子化水平全国领先。
合规指导规范平台经济发展
探索柔性执法方式,强化反垄断合规指导。制定并累计向全市400余家平台企业推送《北京市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合规指引》,对150余家平台企业开展线上专题培训,开设反垄断法精品课堂,举办线上讲座17场,掀起合规学习热潮。履行属地监管责任,为平台企业开展反垄断行政指导30余次,留足企业自我纠错和成长的空间,提醒、指导、督促相关企业全面自查自纠,及时纠正自我优待、排他性协议等高风险行为。
督促指导企业整改,主动防范经营风险。落实市场监管总局“百家电商平台点亮”行动,引导在京平台企业落实“亮照、亮证、亮规则”要求,指导平台企业通过12315平台、12345市民热线平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络交易监测监管系统等,多渠道查找企业“点亮”短板,梳理问题清单,督促自查整改,组织开展对平台企业“一对一”精准培训。发挥“诉求即办直通车”机制作用,引导企业快速和解纠纷。
公正执法保障公平竞争秩序
完善协同监管机制,深化“1+N”执法协作体系。举办京津冀打击传销、知识产权执法、打击侵权假冒、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专题培训,推动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制定了京津冀市场监管政策措施抽查工作方案,探索开展公平竞争跨省互查。合力维护区域市场秩序,联合开展商标侵权专项执法行动,市局反垄断专家库资源京津冀三地共享。
加强网络市场监测监管,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联合12部门开展2022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对互联网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针对损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以“双11”等重点时段为监管着力点,严厉打击利用技术手段实施网络“二选一”、直播带货虚构剧情、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等违法行为。2022年,全市办结涉网案件3021件,处罚5878万元。
下一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立足北京市数字资源禀赋、回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在强化标准引领、提升监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等多方面保障数字经济的有序发展。
(供稿:行政审批协调处)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