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场监管动态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做好“三个服务”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今年以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创新+活力”新一轮优化营商改革,围绕市场主体诞生、发展、退出全生命周期,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为市场主体“自由出生”、规范健康成长、有序退出营造便捷规范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智慧赋能,做好“准入服务”

畅通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渠道,打通快速准入第一关

日前,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赵先生的电话:“我们想在丰台区新成立一家名叫‘中铁建工集团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的企业,这个名称需要现场办理吗,后续登记注册该如何办理呢?”

“您可以直接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名称申报系统提交企业名称申请,名称申报通过后,您就可以直接登录北京市‘e窗通’平台申请企业登记,整个流程全部网上办理即可。”丰台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详细地进行了解答指导。

7月20日,赵先生在丰台科技园区登记注册分中心拿到了新出炉的营业执照。他感慨地说:“现在真是太方便了,几年前,申请我这样的公司需要先去总局申请,通过以后还要拿到北京落地,万一名称重名了就会很麻烦,所有流程都得重来一遍。现在系统对接了,名称申报非常方便,登记环节也很便利,现在企业登记服务真是又快又好。有这样的服务,我们对在北京发展更有信心了。”

今年1至6月,北京市不含行政区划名称处理量为6441件,占全国处理总量的25%,居全国首位。北京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始终坚持以首善标准深化市场准入改革,降低准入门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2018年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接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委托,率先开展了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试点,建立了智能化申报,清单式、闭环式管理的工作体系。自主申报全程网办,申报效率大幅提升。申请人可直接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名称申报系统提交企业名称,避免了因同行业字号相同而产生的名称无法落地问题,依托智能化比对规则,推广信用承诺,赋予申请人更大的自主权,大幅释放名称资源。

一正一负“两张清单”,放出活力管出公平。一张“正面清单”畅通新兴行业申报渠道,目前已纳入新兴行业规范行业用语270余条,为新业态、新模式顺利落地保驾护航。一张“负面清单”完善简明易行的禁限用字词规则,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容易使公众受骗或产生误解的字词及时纳入负面清单动态管理,引导和规范企业依法使用名称。在事中审查环节重点关注企业名称是否存在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等情形,避免利用名称夸大企业实力、规模或暗示从事相关业务,误导欺骗公众;同时强化事后救济,1-6月依法处理企业名称争议20余件,对冒牌知名医院、冒用“大学”“学院”名称等不适宜企业名称依法进行纠正,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

打造“标准申报+信用承诺”的住所登记新模式,便利企业创业经营

住所登记是开办企业的关键环节。今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改革。依托“e窗通”服务平台和区块链技术,企业申请登记时房产登记信息和住所使用证明可自动生成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存证证书,系统自动调取存证证书,代替传统模式下的房产证明、使用证明、委托协议等纸质材料,申请人自主承诺住所真实、合法、有效,即可办理营业执照和变更登记,无需提交任何证明材料,真正实现住所登记“零材料”。

4月27日,率先试点的海淀区住所标准化登记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首日即有多户企业“尝鲜”试用,并对改革成效大加赞赏。首位体验者北京乾坤日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申办人吴先生表示:“其实以前就知道办执照已经很方便了,可以全程在线办,没想到居然还能更进一步。只需要点几个选项就能验证房产,连房产证照片什么的都不用上传了。我现在用的这个房子光房产证就有十几页,疫情期间找房主复印签字盖章什么的让我很头疼。现在通过这个系统智能填报,这些手续都省了,即安全又便捷,真是让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科技便利生活!”

率先探索特色经营活动自主公示,打造企业宣传免费“广告牌”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经营范围规范表述目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北京市特色地域文化,自主细化梳理形成北京特色经营活动规范条目库,供市场主体点选。经营范围自主公示全程无需经登记机关批准审核,充分尊重市场主体自治,充分展示企业个性化产品、推广特色服务和宣传品牌特色。2022年6月2日,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北京壹条龙清真餐饮有限公司前门店”在“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公示了“铜锅涮肉”“芝麻酱糖饼”“油饼”等7项特色经营活动,成为全国首家使用经营范围规范条目自主公示特色经营活动的企业。下一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探索实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华传统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经营事项自主公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精准规范,做好“监管服务”

简政放权的不断深入和准入门槛的不断降低,更加考验政府监管效能,只有“管”得更科学、高效,才能“放”得更公平、有序和长久。

探索一体化综合监管,以规范高效监管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北京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聚焦“创新与活力”,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顶层设计,打造系统性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统筹全市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着力构建“6+4”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力争在创新监管上提质增效。从市场主体角度出发,聚焦“管好一件事”,以场景应用为抓手,以“风险+信用”为基础、以“分级分类+协同”为关键、以“科技+共治”为驱动,提升监管靶向性、精准化、智慧化和多方共治水平。目前,围绕餐饮、物流、施工扬尘工地、物业管理、教育培训、医疗、旅游、养老服务、互联网平台、农民工欠薪等20个场景,试点推行一个场景由一个主管部门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共同监管的“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4项场景化措施,使企业经营有章可循、部门监管有据可依,真正实现寓服务于监管。

深化随机抽查提升监管能力,着力实现“无事不扰、违法必究”

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结合。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覆盖率、扩大部门联合双随机覆盖范围,目前在全市32个部门、47个抽查领域开展了部门联合抽查,推进“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依据市场主体不同信用风险状况,确定有针对性、符合其风险程度的监管方式、监管措施、抽查比例和频次等,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将监管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风险高的市场主体中去,减少对风险低市场主体不必要的干扰,减轻企业负担。

整治涉企收费促进政策传导到位,保障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针对市场主体反映比较普遍的、突出问题,对多个领域的涉企违规收费开展专项整治,包括中介机构服务乱收费情况、交通物流违规收费情况、水电气暖违规收费情况,以及商业银行和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收费情况,积极推动国家层面以及北京市级层面的纾困政策有效落实。上半年推动全市商业银行向企业退还各类费用超3930万元,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罚没款合计1.15亿元,有力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渡过难关。

提能增速,做好“退出服务”

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是打造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便利化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方面。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进一步优化简易注销、建立除名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市场退出渠道。

实施除名标记制度,开辟主体退出新渠道

对两种情形的市场主体进行除名标记:一是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撤销设立登记,满6个月未办理清算组公告;二是未申请注销登记、市场主体处于开业状态,因未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满两年且近两年未申报纳税。充分发挥“除名标记+信用公示”的信用惩戒作用,加快市场主体退出进程,督促被列入异常名录市场主体规范自身经营行为、主动办理注销登记等,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更大限度释放创业创新活力。目前,已对首批31户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开展除名标记工作。

优化简易注销程序,推动市场良性循环

简易注销登记实施前,办理企业注销需要提供《企业注销登记申请书》、决定注销文件、经确认的清算报告、注销公告报纸样张、清算组备案证明、营业执照正副本等整整六大类材料,企业普遍吐槽“手续多、成本高、退市繁琐、注销难”。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中,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完善简易注销制度,一方面将简易注销登记的适用范围拓展至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偿完结的有限责任公司、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以上企业分支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实现市场主体类型全覆盖;另一方面,北京完善承诺机制,明确市场主体在申请简易注销登记时,不应存在未结清清偿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法定补偿金、应缴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等债权债务,全体投资人应当书面承诺对上述情况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企业简易注销公告期由原来45天缩短到20日,依托“注销一体化”平台,实现与税务等部门注销信息的实时校验和共享,企业通过“e窗通”一站式办理注销。目前,北京市已逐步建立规范、透明、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1-6月,通过简易注销方式注销企业2.41万户。

(供稿:行政审批协调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