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媒体聚焦

北京青年报:本市“扫码检查”改革为企减负效果明显 近半年来减少涉企现场检查6300余次 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

  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随意访企已经成为影响各类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痛点”。今年7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用“扫码检查”改革,近半年来对全市6200余个检查事项进行了标准化管理,经提示对企业减少了6300余次的现场检查,为企减负效果明显。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日,“扫码检查”改革提档升级再出硬措施,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检查结束后,企业可在“京通”平台上对检查行为进行评价。

  49个部门检查数据全量归集

  什么是“扫码检查”?应对重复、多头检查,这个码如何发挥效能?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本市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构建的抓手,“扫码检查”主要是指各监管部门在启动实施行政检查和访企活动前,均需使用北京市综合办公平台上的“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向被检查主体展示检查任务、检查人员等信息后,方可开展行政检查或访企活动。

  “通过扫码,我们将各类涉企检查从一开始就置于有效监督之中,实现所有检查行为的全程线上管理,让检查更加公开、透明和规范。”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扫码检查”目前已覆盖市、区、街镇三级950个执法主体、2.6万余名执法人员,以及相关事业单位人员、安全员、协管员等。

  据了解,目前本市已实现市场监管、城管、消防、交通、生态环境、卫健等49个部门的检查数据全量归集,检查结果通过“企业码”挂接在企业名下。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京通”小程序了解各部门检查结果,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监测分析,精准发现检查扰企情况较多的经营主体,有针对性地解决重复检查、任意检查等问题。

  6200余检查事项标准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统还建立了扫码“提示”“阻断”机制,如果同一经营主体短时间内被多次检查,系统将向后续检查及访企人员进行专门提示,并对严重扰企行为进行阻断,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据统计,近半年来,通州区执法主体使用“扫码检查”,除了涉及投诉举报、专项检查等必须进行检查的情形外,各部门第一时间终止了393次重复检查任务,重复检查减少87%;昌平区系统弹出“重复扰企提示”共计335次,成功减少重复检查289次,检查频次过高、重复检查、随意访企等问题初步得到有效解决。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市自今年7月1日全面推行“扫码检查”监管改革,通过流程再造,进一步规范涉企访企行为,加快推进本市一体化综合监管的落地见效。截至11月底,全市各部门已开展扫码检查21.95万次。近半年来,本市对全市6200余个检查事项进行了标准化管理,经提示对企业减少了6300余次的现场检查。

  企业可对检查行为进行评价

  执法人员进企业不扫码,检查不规范,企业可拒绝检查,检查后可评价监督。近日,“扫码检查”改革再升级,对相关制度进行了提升。明确针对执法人员不扫码开展检查行为,企业有权拒绝接受检查。“我们通过明确执法人员不扫码开展检查的规则后果,进而提升社会监督效果。”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对监管部门检查行为的监督,本市对“扫码检查”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完善。企业可以通过“京通”企业端随时对检查行为进行评价。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直接扫描“监督码”,跳转至“京通”平台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问题建议的核实过程中不会公开企业信息,以保障企业诉求得到高效处置,在推动各监管部门规范检查行为、实现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更好地让企业专注经营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发展动能。文/本报记者 王薇

  现场

  “扫码检查”大幅降低企业迎检压力

1.jpg

  企业可以随时对检查行为进行评价

2.jpg

  昨天上午,北青报记者跟随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来到科大讯飞(北京)有限公司,开展日常监督检查。走进企业,工作人员首先亮明身份,同时请企业方提供营业执照。与此同时,工作人员打开手机,通过北京市综合办公平台上的“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扫描营业执照右上角的企业二维码,扫码之后出现一个详细界面,包含了各种企业信息。

  据执法人员衡家栋介绍,当天他们对该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主要针对产品价格以及相关的宣传。在开展检查之前,执法人员会在小程序上勾选检查人员姓名,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检查,新的界面还会出现一个“亮码检查”,企业通过扫码,就能看到检查单位、检查人员、检查项目等信息,从而实现监督检查公开、透明。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执法人员使用的检查系统,汇集了全市49个部门、950个执法主体、2.6万余名执法人员的数据信息,而且检查信息实现可共享、可追溯。检查开始后,还会生成一个详细的检查单,能看到本次检查的结果。企业可以点击检查单,查看检查结果,并对检查事项进行确认。

  “职能部门采用‘扫码检查’后,从企业的角度,可以查看执法人员检查了哪些项目,后续反馈也更加方便,降低了对企业的打扰,可以很方便、很高效地完成与执法人员的对接。”科大讯飞(北京)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张若雨说。

  随后,北青报记者又跟随执法人员来到上地华联商厦,执法人员将对商厦的特种设备进行检查。和之前相同,执法人员首先亮明身份,通过“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扫描企业二维码后,才开始后续对电梯等设备的检查工作。

  北京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上地分公司运营负责人伍梓榆表示,在使用这个“扫码检查”小程序之前,一周内会有不同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来检查。有了“扫码检查”小程序,让所有检查集中化,也就是多个部门集中在一周的某一天、某个时段来进行联合检查,这样减少了企业的迎检压力,同时也加快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现场就能知道需要整改的项目,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沟通成本,如果遇到超范围检查、重复检查,他们还能通过小程序进行反馈。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

  延伸

  10.5万家企业入“无事不扰”清单

  规范涉企检查,本市推行“扫码检查”的减负效果已初步显现。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深入推动本市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以更有力举措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动监管提质增效,目前,本市已建立了“无事不扰”企业体系,把信用好、风险低的10.5万家企业列为“无事不扰”企业,对这些企业实行宽松的检查政策,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今年5月,通州区建立了第一批包含781家企业的“无事不扰”企业清单,10月份第二批“无事不扰”清单企业为8954家,截至目前“无事不扰”清单企业共计达到9735家。“我们以‘无事不扰’清单为基础,密切结合非现场监管手段,全力打造规范、高效、精准的副中心监管新生态,使得重复检查、多头检查、监管效能不高等痛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避免。”通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建设与管理科科长刘海燕介绍。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7月至11月,通州区各部门月均检查量较去年下降79%,3.6万次执法检查通过非现场检查的方式组织实施。全区各部门共对“无事不扰”清单企业组织日常检查、巡查13次,99.8%清单主体未受到投诉举报、专项检查以外的现场检查。

  昌平区在辖区经营主体落实分级分类监管的基础上,制定了《昌平区一体化综合监管“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实施方案》,以行业“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估形成的A类经营主体和“服务包”企业为基础,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发展重点,推动行业主管部门研究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经营主体,并督促区属监管部门对纳入清单的经营主体落实日常检查“无事不扰”改革措施,除被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案件线索、专项检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最大程度减少对风险低、信用好诚信经营主体的不必要打扰。

  目前,昌平区共计确定5356家经营主体纳入试点,按行业划分,排前三类的分别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托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该区对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经营主体被检查情况开展数据监测,并将相关检查情况及时通报各监管部门分析原因、调整监管策略。

  另外,今年顺义区共将5738家经营主体纳入一体化综合监管“无事不扰”企业清单。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发展重点和经营主体“风险+信用”状况等要素,优先评估“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经营主体监管实际,从科技、道路运输、文化艺术等70多个国民经济分类中筛选纳入5738户。其中,6月第一批纳入1156户,11月第二批纳入4582户,两批合计5738户,占全区企业总量的3.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