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媒体聚焦

新京报客户端:一把手访谈丨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高念东:去年日均诞生企业813户

  2024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念东做客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他介绍,去年北京全市新设经营主体33.54万户,达到十年来同期最高水平,新设企业占比达到88.5%,平均每天就有813户企业诞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便利企业经营主体准入、促进经营主体升级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让更多经营主体在首都“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1.jpeg

  1月21日,北京会议中心,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念东做客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让更多经营主体在首都“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新京报: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疫情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过去的这一年中,北京市新设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出哪些变化?

  高念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市场监管系统的工作主线中,“促发展”是重要任务。总体来看,去年北京市经营主体实现快速增长,我们在全国有两方面优势。

  首先,经营主体的规模结构在全国有明显优势。2023年,全市新设经营主体33.54万户,达到十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新设企业29.68万户,占比达88.5%,平均每天就有813户企业诞生。全市经营主体存量已突破255万户,其中企业存量超过211万户,这是首次全年企业总量超过200万户。我们在便利经营主体准入、促进经营主体升级等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让更多经营主体在首都“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其次,经营主体的创新与竞争能力在全国有明显优势。高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核心因素,去年,全市新设科技型企业12.3万户,占新设企业总量超四成,这个占比在全国是领先的。同时,北京市经营主体获得认证企业数量、企业标准“领跑者”数量也在全国领先,牵头或参与起草国际、国家标准的经营主体占比14.48‰。在这些反映经营主体竞争力的指标上,我们都是全国领先的。

  新京报:产品质量一直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首都标准化战略”。市场监管局在建设质量强国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念东:我们先来看一组质量方面的数据:北京市在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A级,消费品质量合格率96.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40个百分点,连续六年稳居全国首位。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6.87%,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首位。在2022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总体满意度得分83.34分,位列全国第二。全市共有18家组织或单位获得“中国质量奖”或提名奖,总量居全国前列。去年,我们圆满完成了第三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评选工作。三届来,全市共评选出优秀组织30家,遍布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十多个产业领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们主要通过发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的作用来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在强化质量支撑方面,我们持续加大宏观质量政策的制度供给,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启动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在做好标准引领方面,北京市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去年我们全面实施《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全年共发布地方标准258项,累计发布2101项。其中,全程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地方标准这一层级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今年将开展全国首个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

  新京报:北京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去年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高念东:在北京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中,市场监管局承担了58项任务,占总任务的四分之一。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的评价体系来看,我们主要承担“市场准入”和“促进市场竞争”两项指标。

  在优化市场准入方面,我们率先推行经营主体登记信用承诺制,大幅提高了经营主体登记效率;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水平全国领先,外籍人员可持六类证件全程网办企业登记,去年通过全程网办共登记外资企业2253家;我们还帮助1296户个体工商户通过“个转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不断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实现企业信用修复“网上办、零见面”。这些都是便利企业办事、提高效率的举措,让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选择北京、投资北京、扎根北京。

  今年,我们将开展全国首个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积极构建以“实现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规范统一、改革创新、信用赋能、风险防控”四个维度为探索方向的“一标四维”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服务体系,持续打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在促进市场竞争方面,我们切实保障经营主体公平竞争,在全市57个市级单位和16个区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梳理文件2万余件,废止修改34件,坚决破除行政壁垒。不断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守护企业合法权益。一系列举措有力保障了首都市场公平竞争,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新京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正在开展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建设,在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方面,有哪些创新?

  高念东:去年我们积极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争取建设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聚焦市场准入、综合监管、平台经济治理、执法办案、接诉即办五个重点领域,探索通过数字技术来推进市场监管的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

  在优化服务流程方面,我们打造“e窗通”市场“准入”金招牌,实现了企业开办“一站式”、智慧变更“一网办”、企业注销“一体化”。推动外资企业开办、餐饮店开办、股权转让等“一件事”网上集成办,共计办理业务11万余件,助力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畅通无阻。

  在创新服务模式方面,我们推出智能化服务举措,电子营业执照微信小程序“北京专区”上线运行,实现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办”,可以便捷办理经营主体的登记、报税、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登记、年报和车辆管理等一系列业务,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截至目前,全市电子营业执照累计应用量超过1.4亿次,居全国首位。

  在提升监管效能方面,我们持续优化监管方式,探索视频AI、物联感知等8类非现场监管方式,推进“阳光餐饮”“气瓶追溯”等非现场监管手段运用,最大限度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同时降低现场执法检查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2024年将实现非现场监管全覆盖,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对涉民生领域违法行为重拳出击

  新京报: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食品药品全链条安全监管”。市场监管局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方面,都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念东:食品药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这里,也请首都市民放心,北京市连续四年在国务院食安委评议考核中获A级,连续五年在全国药品安全考核中获A级。特别是2023年,我们全力办好重要民生实事,覆盖33大类食品抽检监测14.1万批次,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

  我们持续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在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成功创建的基础上,2023年通州、怀柔也通过了省级初评,16个区的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平均得分为88.58分。总体上看,全市的食品药品安全是很有保障的。

  此外,坚决贯彻“四个最严”要求,全力推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落实见效,聚焦群众诉求多发的高风险点位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紧盯“一老一小”保健食品、校园食品等重点领域,全面排查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刚才提到执法“有温度”,但不等于“没有力度”,我们对涉及民生领域的问题,比如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违法行为,采取霹雳手段重拳出击,通过最严格的执法和最严厉的处罚,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是我们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支重要队伍,一方面我们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出台全国首个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持续加大对创新药品、儿童用药等重点品种的监督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在全国首推重点品种项目管理,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昌平生命科学园站以及亦庄站相继挂牌成立,推动3个创新药、11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3个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12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获批医疗器械的数量居全国之首。

2.jpg

  2024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念东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在多领域实现协同合作

  新京报: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2·26”重要讲话十周年。我们注意到,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此,三地市场监管部门都形成了哪些新机制?未来还有哪些新计划?

  高念东:去年,京津冀市场监管系统建立了三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同时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始终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了“党组领导、沟通协调、督查督办、齐抓共管”四项机制,主动与津、冀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分级分层长效交流机制,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强化合力。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严格落实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十年来累计不予办理涉及禁限目录的登记业务2.5万余件,累计治理“开墙打洞”4万余处,有效治理“大城市病”。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推动食品生产许可等22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京津冀的“同事同标”,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许可证等7个事项纳入《京津冀资质资格互认清单》,市场监管部门65个事项实现了“跨省通办”,三地企业开办、变更和迁移越来越便利。

  我举个例子,以前天津河东区的法人想在北京朝阳区开办企业,要跨省到朝阳区领执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去年联合天津市场监管部门,深化“跨省通办”力度,推动企业登记业务和登记结果异地“办、发、领”。目前,北京市朝阳区、通州区,天津市河东区、河北区均实现了此项业务。

  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目前三地累计发布协同地方标准84项,涉及旅游、交通、民政、市场监管等各个领域,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能源资源等领域联合制定了计量技术规范29项。这两项工作在全国范围都处于领先水平。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去年三地联合制发《京津冀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实施办法》,做到四个统一:统一主体业态、统一经营项目、统一许可时限、统一许可标准,推动食品经营许可证跨省畅行。比如在许可时限方面,以北京的标准为统一标准,推动天津、河北将许可批准的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减至5个工作日,极大地推动了三地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执法协作方面,三地签订了《京津冀市场监管执法协作框架协议》和反垄断、知识产权、食品安全、价格、打击传销等5个子协议,积极开展跨区域、多领域、全链条的执法协作,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合力。

  未来,我们将在登记注册、标准协同、综合执法、食品药品安全、消保维权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拓展市场监管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标准的协同合作。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