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准入又准营 北京“证照分离”改革政策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9.3万户
(记者:白雪微)近日,在海淀区政务服务大厅,东丰利(北京)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告知承诺制办理了餐饮服务许可证。这家经营面积小于150平方米的小餐饮店,通过告知承诺制申请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省去了原来的现场核查环节,大大节省了许可证办理时间,加快了开门营业进度,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创业便利。
2021年7月,北京开始“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截至2022年9月底,北京市“证照分离”改革政策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9.3万户,占同期新设市场主体总量的29.89%。其中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政策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4万户,占同期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总量的26.67%。新设市场主体创近五年新高,改革阶段性成效凸显。
“证照分离”改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打通办事创业堵点、促进营商环境提升的重要举措。其中,“照”是指市场监管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证”是指各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件。“证照分离”就是针对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许可事项,将赋予经营资格的“证”与登记企业身份的“照”分离开来,大力推进“照后减证”。持续精简行政审批手续,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目的是把优化市场准入准营的便利送给企业,把事中事后监管的挑战留给政府。
2021年7月1日,北京正式印发了《北京市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工作方案》,并编制形成《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2021年全市版)》(523项)、《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2021年自由贸易试验区版)》(69项)、《北京市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4项)三张清单。在全市范围内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分类推进改革,同时在自贸试验区内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改革实施一年以来,各项举措均已落地,“降门槛、减手续、提效率、促服务”成效显著,大幅降低了办理证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打破了办理证照之间的制约,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投入生产经营活动,最大程度实现“准入又准营”。
“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110个事项已实现证照电子化;179个事项进一步精简了审批许可条件和审批材料;148个事项进一步优化了审批流程;19个事项取消或者延长许可证件有效期限;66个事项取消数量限制或合理放宽数量限制;20个事项进一步下放了审批权限。
“管”的精度进一步提升。围绕重点行业领域和场景,创新推出“6+4”事中监管模式。通过构建风险评级、基于“风险+信用”的分级监管等六项基本制度及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等四项场景化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打扰,实现精准监管、智慧监管。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