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示公告

2023-2024年度北京市地方标准实施情况报告(2021年发布地方标准实施情况)

  按照《北京市标准化办法》《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要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对2021年发布且实施满两年的地方标准开展了实施情况评估,共涉及32个行业主管部门259项地方标准,统计见附件。经评估,各行业主管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推动地方标准实施应用,在各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了“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优化了营商环境,支撑了城市精细化治理,推进了乡村振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首都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夯实,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对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支撑作用。

  一、持续深化协同领域,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是支撑了“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为提升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信息化水平,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联合成立“京津冀城市轨道交通联合技术中心”,推动京津冀三地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发展。标准实施后,统一了设计阶段信息模型交付成果,提高了轨道交通信息模型三维可视化效果和模型传递质量,减少了建模任务量50%。2021年至2023年,节约重复车站建模工作量约18万平方米,区间约22.4公里。

  二是推动了三地海绵城市建设。为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实施《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通过施工图审查、标准执行专项抽查,推动标准全面执行,提升海绵城市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水平,加大雨水就地消纳和资源化利用比重,防治城市积水内涝,保障城市安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实施《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6月以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区,海绵城市建成区的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了87%,节约水资源约38 万吨。

  三是提高了三地工程建设质量水平。为加强三地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管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实施《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标准》,标准实施后,三地近200家预制混凝土工厂通过提升模具质量、强化质量检验,加强了预制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减少了原材料检验批量、构件成品修补量,降低了废品率。为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实施《模板早拆施工技术规程》,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中,采用早拆施工工艺,可加速模板及支架的周转,从而降低模架总量投入,同时减少模架运输、存储,对于地下室和各层平面布局基本相同的结构,具有显著经济效益。

  二、强化标准支撑引领,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一是加强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为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导企业更好创造、保护、运用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面向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知识产权集聚发展示范区等召开标准宣贯培训会7次,培训人数2200人次。标准实施后,通过宣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优化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提升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转化效率。

  二是支撑了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为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市文物局召开标准宣贯培训会,组织实施《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 器物》。标准实施后,加快了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减少了与文物的不必要接触,提升了文物利用安全水平,有效支撑了数字化赋能博物馆之城建设。

  三是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为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会同市教委、市邮政管理局、市通信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实施《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规范》系列标准,涉及教育、邮政电信、餐饮住宿等方面。依据标准累计开展监督检查75次,召开标准宣贯培训会9次,培训1470人次,进一步规范了教育、邮政电信营业场所、餐厅饭店等重点区域外语标识。同时,制作“学标准,译标识”系列短视频,在2024年世界标准日前后推出,通过市属媒体、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宣发渠道宣传推广,地铁线路滚动播放,为社会公众规范使用外语标识提供了参考和指引,更好助力本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

  一是提升了政务服务主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为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统一,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市政务和数据局组织实施《政务服务事项编码及要素规范》,召开标准宣贯培训会4次,培训1920人次。标准实施后,市政务和数据局依据标准对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网上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进行核查优化,涉及办事事项37万条,要素内容近358万个,进一步促进了政务服务运行规范,优化了政务服务供给水平。

  二是促进了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市政务和数据局组织实施《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与管理规范》。通过印发《关于做好首批政务服务地方标准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从加强组织宣贯、推进实施应用、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总结评估等方面,对标准组织实施及推广应用提出明确工作要求。标准实施后,全市481个政务服务中心统一了大厅设置、功能划分及配置、人员事项进驻、服务与管理等,进一步促进了本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了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

  三是增强了行政执法业务协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工作,市司法局组织实施《行政检查数据规范》《行政强制数据规范》。标准实施后,市司法局依据标准组织开展北京市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各执法部门通过平台开展行政检查和行政强制数据采集汇聚共享,有效实现了全市行政检查和行政强制业务协同,助力推行综合监管“无事不扰”。

  四、支撑城市精细化治理,和谐宜居水平有效提升

  一是减少了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为深化“一微克”行动,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实施《车用柴油环保技术要求》,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等有关部门赴加油站开展联合督导检查747次,检查合格率99.2%。根据实车试验数据,柴油车颗粒物排放下降20%,氮氧化物下降10%,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发挥重要作用。为达成“3060”双碳目标承诺,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召开标准宣贯会培训2000余人次。标准实施后,2021年世界5G大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航班活动以此为依据,在部分场馆和航段通过实施一系列减排措施并购买本市试点碳市场碳配额,抵消了不可避免的1088吨碳排放,实现了活动碳中和。

  二是提升了能源和水资源使用效率。为持续高水平推进本市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通则》。标准实施后,共发布两批次年度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单位名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83家,企业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水耗进一步降低。其中,2022年已通过评估的21家企业共实施了576项清洁生产方案,初步可实现每年节水约189万吨,节电约3586万千瓦时,减排VOCs约437吨,减排COD约271吨。市教委组织实施《高等学校能源消耗定额》,在市属高等学校2021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中,24所市属高等学校人均综合能耗下降3.85%,实现节能量5468吨标准煤。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市水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18项《用水定额》系列标准,基本涵盖了工农业、公共生活各行业。标准实施后,应用到节水智慧管理系统中核算水量,初步实现了通过定额标准进行用水量统计及校核,提高了统计精度和取用协同程度,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端的实际需求,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开展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例如:市商务局、市水务局组织实施《用水定额 第43部分:洗涤》,有效提升了全市洗染行业三级计量率和合格节水器具使用率,降低了管网漏损率,每年可节约水资源约15万吨。市机关事务局组织实施《用水定额 第28部分:机关》,在2021年节水型机关考评中采用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共有254家被评为节水型单位,其中207家达到一级节水等级。

  三是美化了城市环境。为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印发配套文件《北京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结合不同区域特点,随机实地检查14次。标准实施后,2022年科学修复小微湿地37处,进一步优化了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水质净化、蓄滞径流和景观游憩等功能。为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市城市管理委组织实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街巷环境卫生质量要求》,依据标准开展城市道路和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治理,将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检测结果纳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综合考核,有效推动城市道路环境卫生水平提升。本市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逐年下降,据统计,2015年至2024年,全市一级城市道路年平均值由17克/每平米下降至7.3克/每平米。

  四是提升了城市智慧化水平。为加强全市二维码建设管理,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会同市政务和数据局组织实施《城市码编码与应用规范》系列标准,出台《北京城市码建设指导意见》和《北京城市二维码编码规则(试行)》等配套文件。标准实施后,完成首批18类实体标识编码规则的认定、264万物体身份标识和330余万组织机构标识数据上链注册发布,累计实现电子证照、楼宇、医院、行政检查、水务设施等20余种二维码发放应用,累计发码217万个、扫码1.4亿次。同时开展“一楼一码”试点,在朝阳区左家庄街道35个小区375栋楼1448个单元进行挂牌赋码,实现楼宇精准识别,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数据基础。

  五、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促进了景观休闲农业发展。为发展生态景观农田,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农田生态景观建设规范》,发布配套文件《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指南》,召开标准宣贯会培训5032人次,并在密云区北庄镇、平谷区王辛庄镇大辛寨村等10个村镇开展示范应用,涉及面积1700亩。标准实施后,通过景观技术示范推广,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目的地,推动形成了 “景观+研学”“景观+体验”“景观+民宿”“景观+文化”等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农田生态覆盖比例。

  二是提升了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收益。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优质特色果品生产带动果农致富,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杏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实施后,全市杏主要产区生产关键技术应用率达到70%以上,涉及面积超5万亩,有效提升了杏优质生产技术水平,涌现出平谷北寨红杏基地、海淀玉巴达杏基地、延庆新庄堡杏基地等大量高效生产基地典型,优果率提升30%,亩效益提高500-1000元,整体效益提升2500-5000万元/年,有效促进了果农增收。

  六、加大民生服务保障力度,人民福祉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速了“多卡合一”改革进程。聚焦民生功能整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北京民生一卡通”技术规范 第1部分:卡片》,印发配套文件《北京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标准实施后,本市第三代社保卡(民生一卡通)工作有了明确的标准规范,有效保证了第三代社保卡开发标准一致性,为后续拓展社保卡应用场景提供了指引。2024年10月30日,本市启动第三代社保卡全面换发,分阶段、分人群、分批次组织换发工作。截至2024年11月12日,全市累计申领成功87.55万人。

  二是增强了养老和退役人员服务能力。聚焦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市民政局组织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第12部分:巡视探访服务》,对各区、街道(乡镇)民政部门、2000余家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标准实施后,巡视探访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与要求、服务流程等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助力打通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入户上门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为做好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服务保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实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服务与运行规范》,印发《北京市区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建设运行规范(试行)》等配套文件,对全市7000余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进行抽查监督,有力推进了首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从“有”向“优”高质量发展,增强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

  三是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推动旅游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实施《旅行社地接服务规范》,召开标准宣贯培训会10次,培训1590人次,对旅行社地接服务办公场所、经营资质、规范化经营等进行监督检查50余次,有效提升了旅行社地接服务单位主体责任意识和规范化经营水平,旅行社地接服务提质增量增效,吸引大量全国各地游客来京旅游。

  四是优化了卫生和餐饮服务管理水平。为促进本市免疫预防工作再上新台阶,市卫生健康委召开标准宣贯培训会,组织实施《接种单位等级划分 常规接种》。标准实施后,全市460家常规预防接种门诊对照标准进行分级建设,接种门诊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接种安全性有效提高。目前,已建成AAA级门诊56家,AA级门诊172家,A级门诊231家,达标门诊1家。为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实施《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布局设置与加工配送管理规范》,召开标准宣贯培训会3次,培训2000人次。标准实施后,依据标准为餐饮企业量身定制专属布局流程图,让从业者直观理解、高效完成开店准备工作,避免中介代办服务,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首都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夯实

  一是支撑了韧性城市建设。为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市地震局依据《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建(构)筑物与应急设施地震安全韧性建设指南》。标准实施后,全市新建、改造地震监测站点137个,部署专用预警终端64套,并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播发试点工作,有力提升了本市地震安全韧性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其中,城市副中心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0处,总面积达59.1万平方米。

  二是增强了应急处突能力。为进一步提升队伍专业处置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水平,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实施《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规范》系列标准,出台配套文件《北京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标准实施后,实现了对市级燃气供热、电网、防汛排水、通信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装备数量、质量、性能、用途等情况盘点和动态管理,完成3320余人次实操课目训练,进一步提升了专业队伍专业处置能力。

  三是提升了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水平。为做好“平安北京”建设,市公安局组织实施《大型群众性活动场馆安全技术防范基本要求》,制定配套文件《关于进一步优化加强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措施标准的意见(试行)》,确定高频次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场馆39家,并在国家体育场等4家场馆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大型群众性活动场馆整体安防设施水平,有效降低了临时性安保投入成本。市消防救援局组织实施《大型群众性活动消防安全规范》,召开标准宣贯会培训2200人次,开展监督检查87次,有效指导了北京马拉松赛事、北京国际电影节,以及各类文艺演出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消防安全管理,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发展首都经济提供了安全保障。团市委组织实施《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规范》,召开标准宣贯会培训2万余人次,进一步完善了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行为和技能培训理论依据,有力支撑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志愿服务工作,助力擦亮北京志愿者“金名片”。

  附件:实施情况评估涉及标准行业分布表


附件

实施情况评估涉及标准行业分布表

行业主管部门

地方标准

(项)

行业主管部门

地方标准(项)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55

北京市水务局

27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26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17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3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3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13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12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11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9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8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8

北京市民政局

6

北京市气象局

6

北京市公安局

4

北京市商务局

4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3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3

北京市文物局

3

北京市司法局

2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

北京市体育局

2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2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

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1

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1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1

北京市地震局

1

北京市消防救援

1

北京市邮政管理局

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