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专题访谈

加快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深入推进企业开办便利化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 局长 冀 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市场主体登记制度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市场监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攻坚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市场准入事项,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业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全面整合分散性的各类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形成了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市场准入“语言体系”,充分体现了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深化改革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动商事登记制度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生动实践。为提高市场准入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提供了有效制度支撑,为建设有效市场、打造有为政府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

开办企业是考察一国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关乎每一个市场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北京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e窗通平台”为支撑,不断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开办模式,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在近几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为我国企业开办指标排名持续跃升作出了“北京贡献”。“十三五”时期北京新设企业同比增长35.82%,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激发。

一、以电子化智能化推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引领企业开办新实践

(一)在加强名称登记服务管理上下功夫,以清单化管理体现规范化标准化。以不断提升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智能化水平为抓手,推进名称登记“难繁慢”等问题有效解决,实现名称登记高效快速,“无感通过”。一是以名称禁限字词负面清单为基础实现“非禁即入”。建立禁限用字词库动态更新机制,通过与总局数据共享、引入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建立多渠道报送机制不断丰富禁限用语达7万余条,负面清单以外的系统自动通过。二是以新兴行业正面清单为抓手助力“双创”共赢。梳理形成十大高精尖产业目录,细化新兴行业用语清单200余条,畅通“新”准入渠道,为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服务顺利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规范化设置名称规则标准,减少行政干预和自由裁量,企业名称自行选择、自主申报,自我管理的体系基本形成,无感审批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获得感。截至目前,自主申报通过的名称达120余万件。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日均访问量2700余次。

(二)在提高申请、审查“双便利”上花心思,以“菜单式”服务呈现经营范围规范化标准化。“经营范围不会填”一直以来是申请人开办企业填报的痛点,“企业所申报的经营范围不规范性”一直以来也是影响登记机关审查效率的堵点。2015年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将规范化标准化理念与大数据技术手段相结合,提升准入质效。一是推出“菜单点选”服务。把“填空题”变为“选择题”,提升办事体验。全面梳理经营范围高频表述用语,梳理300余项高频经营范围规范表述,并形成科技、文化等10余个高频行业经营范围套餐供企业申报时选择,有效解决了经营范围“不会填不想”的问题。二是打造协同“纽带”节点。以“经营范围规范表述用语”为纽带,系统自动关联“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事项,实现数据自动提示填报和信息精准共享,有力支撑主体登记、许可审批、行业监管全流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效落实。三是实现规范免审。申请端点选填报“规范的经营范围”,系统自动标注绿色免审标识,审核端无需审查即时通过,有效提升了开办企业审核效率。经营范围规范化的“北京实践”为全国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在加快数据共享上动脑筋,以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企业开办信息聚合统一。开办企业各部门业务系统相对独立,数据共享不及时一直以来是制约开办企业效率的壁垒,北京以“e窗通平台”为支撑,通过构建各部门统一的数据标准,打破部门界限,搭建高速数据通道,打通信息孤岛。一是“合并同类项”。在数据采集上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和格式,实现多表合一、多项合一,避免申请人重复填报数据和部门间重复提交材料,减少申请人60%的数据填报量,压缩85%的网上办事环节。二是实时共享交互。数据实现一次填报、一次提交,各部门数据实时分发共享,实时反馈办理结果,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

二、以规范化标准化推动登记注册便利化,打造企业开办新模式

(一)形成了一套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市场主体登记体系。坚持活力与秩序并举,发展与安全并重。以信用承诺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用监管为保障,按照条件适当、程序简便、便捷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构建了以信用承诺制为基础的高效市场主体登记体系。一是规范化告知,标准化承诺。政府告知登记标准,市场主体对登记事项实行自主申报,登记机关根据申请和信用承诺办理登记,即时通过。二是践诺不查,违诺必究。建立市场准入信用管理制度,对申请人采取欺诈手段隐瞒有关情况办理登记的,登记机关对其采取失信准入限制措施;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冒名登记、提供虚假材料等行为的,依法进行处理,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

改革实施以来,全市通过信用承诺方式即时办理各类登记业务超过115万件,占同期全部办理量的95.2%。在审批效率方面,平均效率提升60%。

(二)形成了一套开办企业“一件事”流程规范。一是申报单改综,突出“办成一件事”。为减少企业因开办事项往返多个部门多次申报的负担,提出“只进一门、只对一窗、全程网办、流程再造”的改革思路,全面整合开办企业各部门业务流程,把营业执照申请、公章刻制、申领发票、员工登记等企业开办事项全部纳入,全面提升企业开办便利性、丰富性和通畅性。二是审批串改并,实现“一天全办好”。 线上以“e窗通平台”为支撑,线下以“综合窗口”为依托,彻底调整串联审批的工作模式,一次性采集所需数据,自动生成电子材料,数据实时分发至各部门并联审批。审核通过后,一日内一次发放营业执照、公章、发票“服务包”。

三、以登记注册便利化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形成企业开办新特色

(一)以地方立法助力企业发展。法律法规是最好的规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0年3月,《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标志着北京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以此为契机推出了一系列配套便利化改革举措。实行住所负面清单管理。对不属于住宅等居住规划用途以外的建筑物,按照互通适用的原则均可作为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注册。实行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市场主体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自行公示实际生产经营场所,在注册地以外的场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无需办理营业执照。简化分支机构办理手续。企业可以申请在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上注明分支机构经营场所,无需单独办理营业执照,通过“一区一照”、“一市一照”模式释放改革红利。

(二)以数字政务助力数字经济。电子营业执照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电子身份证”和办事“通行证”。我们着力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的企业数字证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广泛应用。一是电子营业执照下载用户增长迅速。目前,我市超过110万户市场主体下载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占存量主体总户数的五成,居全国首位。二是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线上实现北京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电子税务局、公共资源综合交易系统、政府采购管理服务平台等20余个系统广泛应用,累计调用电子营业执照验证使用量达4200余万次,居全国首位。线下在办事大厅窗口、自助服务终端均可使用电子营业执照进行业务办理和业务查询,为企业提供更多选择和便利。

此次《条例》出台的最大亮点是构架形成了标准统一、便捷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体系,前瞻性、延续性、统一性、创新性有机统一,统筹兼顾。《条例》的颁布实施掀开了市场主体登记制度改革的新篇章,展现了“放管服”改革的新拓展,形成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抓手。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密围绕落实《条例》这项硬任务,持续打造首都营商软环境。以深耕改革的韧劲,开拓创新的闯劲,永不止步的干劲,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企业松绑、为公平护航,为创新助力的职责使命,着力打造与深化改革要求相适应,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企业群众需求相匹配的营商环境,以优异成绩为建党百年华诞献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