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场监管动态

2018年北京市市场主体发展分析

 

 

 

市场主体增量提质  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2018年北京市市场主体发展分析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8年北京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改善营商环境,市场准入门槛大幅减低,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至5天,登记便利化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市场主体总量稳步增长,企业数量增速领先,户均资本规模居全国首位,推动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

一、市场主体发展分析

(一)  市场主体总量稳步增长,户均资本规模居全国首位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实有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215.11万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57万户,同比增长2.7%。实有资本总额[1]38.4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0万亿元,同比增长9.7%,资本总额居广东、浙江之后,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三。实有市场主体户均资本规模1785.87万元,同比增长6.9%,户均资本规模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北京市历年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及资金总额变化

 

(二)  企业数量增速领先,推动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

各类主体中,企业增长速度最快,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企业165.45万户,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市场主体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实有个体工商户48.90万户,同比下降8.4%。企业的快速增长以及个体工商户的下降推动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企业个体比由去年同期的2.91:1提高至3.38:1

北京市历年实有市场主体结构变化

 

(三)  市场主体退市便捷程度提升,注吊销企业数量翻倍

2018年,北京市注吊销市场主体13.11万户,同比增长15.2%,日均注吊销565.24户。其中,吊销主体3.24万户,同比下降9.4%;注销主体10.58万户,同比增长29.6%

从各市场主体看,2018年,全市注吊销企业7.86万户,同比增长126.8%。其中,吊销企业2.09万户,同比增长211.8%;注销企业6.31万户,同比增长108.3%。注吊销个体工商户5.24万户,同比下降33.8%。其中,吊销个体工商户1.15万户,同比下降60.4%;注销个体工商户4.25万户,同比下降17.0%。

二、企业发展分析

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企业165.45万户,同比增长6.5%;注册资本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9.7%。2018年,全市新登记企业18.33万户,日均新登记790.26户。

(一)  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升,新兴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

    2018年新登记企业中,第三产业(服务业)企业数量占比94.4%,注册资本占比90.3%,服务业对企业增长的贡献突出。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服务业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分别为154.42万户、32.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10.6%,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分别为93.3%、84.2%。其中2018年新登记17. 31万户,日均登记746.01户。

从行业发展来看,北京市2018新登记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4.8%)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此外,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11.1%)、卫生和社会工作(同比增长2.6%)等公共服务领域企业数量也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二)  重点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数量同比均有增长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实有企业中科技型企业55.34万户,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2.79万户,金融业企业9882户,企业数量同比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9.7%、4.0%和2.8%。从日均新登记企业来看,2018年全市日均新登记科技型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金融业企业分别为312.45户、119.27户、2.02户。

科技型企业增长较快,增速高于全市实有企业总体增速3.2个百分点,带动科技型企业在全市实有企业中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占比达到33.4%。

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户均资本规模为4263.20万元,是全市实有企业平均规模的2.02倍。

金融业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规模高达4.63亿元,是全市实有企业平均规模的21.91倍。2018年新登记金融业企业中,注册资本规模亿元以上的大企业有40户,占到实有亿元以上金融业企业总量的4.0%,其中新登记金融业企业中,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大,为661亿元。

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两地举办,北京成为全球首个荣获夏、冬两季奥运会的举办权的城市,以此为契机,全市体育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体育业企业8980户,同比增长9.7%。从日均新登记企业来看,2018年全市日均新登记体育业企业5.40户。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精尖”产业是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高精尖”产业[2]企业59.55万户,占到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38.3%,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从日均新登记企业来看,2018年全市日均新登记“高精尖”产业企业292.77户。

(三)  “三城一区”新登记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过半

截至2018年底,“三城一区” [3]实有企业46.48万户,同比增长5.5%,其中科技型企业有21.16万户,占比45.5%,高于全市实有企业中科技型企业的占比12.1个百分点。2018年,“三城一区”新登记企业5.55万户,其中科技型企业有2.87万户,占比51.6%。

分区域看,“三城一区”新登记的企业中,中关村科学城企业数量最多,共3.02万户,占到2018年“三城一区”新登记企业总量的54.4%;怀柔科学城新登记企业1.13万户,占比20.4%;未来科学城新登记企业9714户,占比17.5%;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登记企业4306户,占比7.8%。

(四)  企业对外投资[4]对中西部地区投资辐射增强

北京市企业与外埠企业投资互动频繁,且总体上北京市对外投资次数和投资额均远远高于外埠企业对京投资次数和投资额,处于资本净流出状态。2018年,北京市企业累计对外投资26515次,投资额8641.50亿元;累计吸引外埠企业投资6775次,吸纳投资额1801.27亿元。其中,对外投资次数是吸引外埠投资的3.91倍,对外投资额是吸纳外埠投资的4.80倍。

从资本流向来看,北京市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投向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河北等经济水平较高的省市或者与北京临近的周边省市,五省市企业合计吸纳投资额占到2018年北京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44.5%。但从增速来看,北京企业投向广西、陕西、云南等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均超10%。

(五)  北京迁出企业中有四分之一迁往津冀地区

2018年,从市外迁入企业141户,其中内资企业138户,外资企业3户,迁入企业注册资本共计484.42亿元(注册资本最大的企业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2.34亿元),户均注册资本3.44亿元,大于迁出企业。迁出市外企业共计780户,其中内资企业766户,外资企业14户,注册资本共计894.90亿元(注册资本最大的企业为中泰华威红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42.09亿元),户均注册资本1.15亿元

初步判断,企业迁往市外的原因主要为:其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效应持续释放,2018年迁往市外企业中27.3%迁至河北、天津;其二,受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影响,2018年迁往市外企业中三成属于批发零售业;其三,地方政策对迁出企业存在影响。为提升金融业风险防控能力,北京市加强了对投资类企业的监管,受此影响2018年迁往市外的企业中投资与资产管理占比8.2%其四,同行业竞争促使企业外迁。全市实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占比91.4%庞大的同行业企业基数造成了业务同质化,也带来了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2018迁往市外企业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企业占三成。

从迁移区域来看,北京市迁出市外的企业主要迁往河北省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湖北省   江苏省天津市,上述合计占到北京迁往市外企业总量的72.2%。

 

2018年接纳北京迁出企业数量排名靠前的省市

序号

落地省市

迁移企业数量

占全部迁出企业比例

1

河北

170

21.8%

2

浙江

116

14.9%

3

广东

83

10.6%

4

山东

53

6.8%

5

湖北

49

6.3%

6

江苏

49

6.3%

7

天津

43

5.5%

 

从迁出企业行业分布来看,2018年全市迁出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述合计占到北京迁出市外企业总量的84.1%。

 

2018年北京迁出企业数量排名靠前的行业

序号

迁出企业所属行业

迁移企业数量

占全部迁出企业比例

1

批发和零售业

271

34.7%

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70

34.6%

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5

14.7%

从迁出地分布来看,2018年迁往市外的企业迁出地主要集中在:丰台区朝阳区海淀区,上述合计占到北京迁出市外企业总量的64.6%。

 

2018年北京迁出企业数量排名靠前的区域

序号

迁出地区

迁移企业数量

占全部迁出企业比例

1

丰台区

211

27.1%

2

朝阳区

151

19.4%

3

海淀区

142

18.2%

 



[1] 资本总额包括注册资本、注册资金、资金数额以及出资额等,为表述方便,统称为资本总额,下同。

[2] 出自北京统计局《北京“高精尖”产业活动类别(试行)》,值得关注的是,该口径绝大多数行业代码中含“*”,而“*”表示该行业小类仅有部分企业活动属于“高精尖”产业,因此基于该口径统计高精尖产业企业数量会偏高。

[3] “三城一区”是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4] 指北京市企业向其他省市企业的投资,是基于全国企业登记数据中股权关系计算出来的股权投资行为,投资额根据注册资本与股权占比的乘积计算得到,仅包括股权投资额,不包括其他形式的投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