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办事服务 > 便民服务 > 标准化 > 地方标准 > 标准实施情况报告

2017年度地方标准实施情况报告

——2015年发布地方标准统计分析情况

  2017年,市质监局按照全市标准化工作要点,以首都标准化委员会为平台,组织对实施满一年的地方标准进行了评价工作,共涉及25个行业主管部门226项2015年发布的地方标准。2015年发布标准所涉及领域分布见图1,各行业领域制定标准统计情况见表1。

图1:2015年发布地方标准涉及领域分布图


领域

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

资源节约与利用

工程建设

农业

环境保护

公共安全

信息化

服务业

公共卫生

其他(工业)

数量

58

57

31

26

14

13

10

10

6

1

表1:2015年各行业领域制定地方标准数量情况

行业主管部门

地方标准数量

行业主管部门

地方标准数量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9

北京市公安局

4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7

北京市气象局

2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3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

2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2

北京市体育局

2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18

北京市文物局

2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17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14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11

北京市粮食局

1

北京市水务局

11

北京市民政局

1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11

北京市统计局

1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10

北京市文化局

1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6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1

北京市农业局

6

通州区张家湾镇人民政府

1

 

  总体来看,各行业主管部门普遍关注地方标准组织实施工作,采取了不同方式推动各领域地方标准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召开标准宣贯会,培训6万余人次;出台相关配套文件72件;依据地方标准进行监督检查1.3万余次,有些领域通过标准试点示范工作推进标准落地实施,地方标准已在不同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2015年发布实施的地方标准更加注重公益属性,主要有以下效果和特点:

  一、助力绿色发展,推进城乡规划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城市副中心和新机场建设时,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本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将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作为本市节能标准化的重点领域,仅2015年先后发布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评价标准》《民用建筑节能现场检验标准》《绿色施工管理规程》等10项建筑节能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了本市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求,从源头开始降低大型公建的电耗。标准实施后有效减少公共建筑全年在供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的总能耗。据不完全统计,新标准实施后审批的公共建筑约3000万平米,按每万平米可节能55吨标准煤计算预计节能16.5万吨标准煤。

  《公共建筑节能评价标准》引导采用先进适用的建筑节能技术,对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运营管理等设计、运行评价指标进行了提升。《民用建筑节能现场检验标准》规定了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方法,对保证本市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市在建筑节能领域已发布实施27项地方标准,既保证了本市建筑工程质量,又对全市建设工程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增强百姓获得感,提升民生福祉

  北京市将“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任务,持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决群众住房困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开展抗震节能综合改造。2015年,为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发布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内装设计模数协调标准》《住宅全装修设计标准》等标准,一方面有效解决了由于公共租赁住房内涉及到的部品种类较多,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内装部品、构配件和组合件等通用性和互换性的协调较为缺乏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住宅二次拆改、装修材料浪费、对建筑的破坏,环境质量恶化等现象,提高了设计建造效率、节材节能、节约投资。

  为加快北京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针对北京市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对居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发布实施《居住区无障碍设计规程》有效规范了居住区的无障碍设施的设置要求,为居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及改造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保障具有积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有约3000万平米新建居住建筑按照此规程进行了规划设计,12层以上住宅都按规程要求设计安装了可容纳担架电梯。中央领导称赞了此种做法。目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所持自建及收购项目,严格按照《居住区无障碍设计规程》执行,电梯轿厢净尺寸为1600mmX,符合要求。在温泉、平乐园、焦化厂安置房二期、百子湾公租房、理工大等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无障碍电梯轿厢内均设有低位按钮,便于坐轮椅的人使用电梯。《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照料操作规范》的实施,有效规范了本市500余家养老机构和5500余养老护理人员操作行为,提高了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降低了因操作不当造成老年人身心受到伤害和引发纠纷几率。

  除此之外,《工作场所防暑降温技术规范》《高处悬吊作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的实施,加强了对从事高温作业和高空作业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减少了因高温作业中暑导致的伤亡和经济损失,事故率降低了50%;弥补了高空悬吊作业的监管真空,切实保护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疏功能促整治,以绣花精神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

  充分体现首善标准的高要求,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在治理交通拥堵、大气污染、节能减排等“大城市病”治理及规范城市管理运行过程中起到了约束与支撑作用。

  2015年,经市政府批准,发布实施《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维修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涂装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8项排放标准。截至目前,全市共淘汰燃煤锅炉2837家4453台总容量13259蒸吨/小时,完成锅炉低氮改造约7000台总容量23000蒸吨/小时,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两项工程可实现氮氧化物年减排量分别约5700吨、4800吨,总计10000余吨。依照标准严厉查处并曝光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企业进行达标减排,各区查封了一批无治理设施的燃煤小锅炉、汽修喷漆房和家具制造等生产设施,起到了立即止排的作用,同时也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较2013年同期下降35.6%。

  加快交通拥堵的治理,《公交专用车道设置规范》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公交网络,提升了公交运行速度和地面公交服务水平,保障了地面公交运行可靠性,到2017年,公交专用道里程达到,成为全国拥有最长里程公交专用道的城市。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9.3%,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8.31%。京通快速路施化公交专用道后,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由原来的/小时提高到/小时,沿线地面公交线路日均客运量提高了8%。

  利用标准加强城市治理的同时,也注重发挥标准的提质增效作用。实施《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规范》《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改善首都的“绿水青山”。实施《城市景观照明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在美化城市夜景景观的同时,注重避免景观照明设施对交通、居住环境、夜间活动和植被产生妨碍,减少光污染、降低能耗,充分展现具有照明新理念和艺术魅力的繁华国际都市形象。

  四、首批区域协同标准取得成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5年,以首都标准化委员会为载体,探索建立了“3+X”区域协同标准化工作机制(3代表京津冀标准化工作部门;X代表三地政府有关行政部门),首批发布实施《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路侧单元应用技术规范》《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要求》等2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目前已累计发布三批9项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涉及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及安全生产领域。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路侧单元应用技术规范》实施以来,提高了京津冀高速公路通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交通的效果。在ETC系统全国联网的大趋势下,标准的实施为京津冀ETC系统参与全国联网运行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目前,仅北京ETC用户量超过260万,占全市500多万辆车的40%左右,ETC通行占高速公路通行的比例从逐年增加,从最初的10%增加到目前的40%,应用效果显著。按照年均ETC交易总量2.5亿次计算,与人工收费相比,采用ETC通行为用户节约排队等待时间合约341万小时,节约燃油约2816吨,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有害气体及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了很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充分实践了“低碳出行”的理念。

  《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要求》作为我国首个关于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标准,在实施中得到了京津冀三地各级医疗机构高度认可,促进了三地老年护理的规范性、一致性,特别是针对老年院、养老院、规模较小的医院起到了较好指导作用,对家庭及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地公立、私立老年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接受标准培训及医院临床实践后,护理不良事件得到有效预防,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得到改进。经对标准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统计分析,管路滑脱发生率同比下降了13%,压疮和跌倒/坠床发生例数同比下降了150例和53例。

  全市标准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化标准化改革工作,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建设意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中发挥基础性技术支撑作用。在首都标准化委员会协调组织和各成员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各行业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完善各领域标准规划、体系,强化地方标准统筹管理,围绕制定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提高地方标准的系统性、协同性,基本构建形成了具有首都特点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了地方标准立项调控机制、复审与立项联动机制和立项预警机制,规范标准制定流程,标准制修订全过程公开,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目前,已发布现行有效地方标准1481项,在治理交通拥堵、大气污染、节能减排等“大城市病”等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重点领域地方标准占总量的80%,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但是,市质监局也认识到标准质量和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工作作为国际难题,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此次参实施评价的部分地方标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有的地方标准没有被充分利用有效实施。针对问题,市质监局将分类处理,商请行业主管部门查找问题原因,并督促其加强对标准的实施应用。也将通过立项、复审机制及时废止无用无效的地方标准。

  下一步,市质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一些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用绣花精神管理城市,强化技术支撑、质量保障和环保、能耗、水耗等标准约束作用。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进一步加强地方标准统筹管理,强化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标准实施监督作用,完善地方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工作。同时,培育和发展市场化第三方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标准化事务所”、中小微企业标准化服务机构等单位参与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相关新闻